让青春绽放光彩,用热血铸就忠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06浏览次数:317

编者按: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教育中心自2008年开始招收法律硕士,现在已经有5届604人毕业生,其中在职法硕毕业生182人。目前在校法律硕士409人,其中在职法律硕士177人。这些研究生大多分布在华南地区的公、检、法单位、律师事务所或者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部门。他们不仅工作突出、业务精湛,还有一股钻研的精神。在工作之余,他们刻苦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专业技能,相继涌现出一批专业拔尖、学业精进的法律硕士学员。为此,法学院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特推出“法硕精英荟萃之优秀学员故事”系列,不仅展示优秀学员的风采,分享他们的精彩事迹,更希望通过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的平台,能集聚更多的法硕精英,让这里成为高级法律人才培养的摇篮。

 

    “向右看——齐!¨¨向前——看!¨¨整理着装!¨¨停!¨¨稍息!¨¨立正!”,伴随着一个个标准嘹亮的口令,操场上200多名官兵动作干净利落、气势直冲云天,看台上180多名观摩的师团职领导掌声雷动、喝彩不断,而队列前那个指挥官依然目光刚毅、满脸严肃,清脆响亮地接连下达一个又一个口令。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优秀共产党员、武警中校王金龙

    他叫王金龙,武警广东省边防总队司令部训练处处长,武警中校警衔。虽然是已经入伍了14年的老兵,但对于军事指挥和训练工作来说他还是个新人,今年6月才刚刚走马上任,担负起全省1万多名边防官兵的军事训练工作。参与这样全省大型的汇报演练,虽然不是第一次,但以往都是台上观摩,真要到队列前来指挥,感觉真是天差地别。队伍庞大、动作繁杂、场地空旷,指挥员口令不但要准确无误,还要能够清晰地传达到每名官兵耳中、与官兵动作无缝对接,需要的不仅是经验与技巧,更要经过那千百次反复练习养成的直觉反应。演练结束后,一位很熟悉的领导给他发了一条短信“精彩亮相,拭目以待”。他回了一条“道阻且长,躬身前行”,这句话他一直信奉,一直坚持。

    “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2002年,正是这句步步高的广告语响彻大街小巷的时候,23岁的王金龙走出了东北林业大学的校门,作为老师和同学们眼中公认的“学霸”,他的大学生涯可以称的上圆满:四年“连庄”班里唯一的一等奖学金,多次参加校武术比赛并斩获多项冠军,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社团负责人等能拿的荣誉一项不少,再加上他平时沉默稳重的性格,“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简直就是他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大学毕业生还是各个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加上在学校期间如此“生猛”的表现,未出校门的他,简历已经被数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搜猎,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但面对各家企业给出的丰厚报酬,他都一一拒绝。他就一个志向:报名参军、投笔从戎。这个决定在他内心早已笃定,但在当时老师和同学们看来,却有些不可思议,学院很看重他的一个老师还专门找他谈话:“金龙,参军入伍,是男儿本色,但你一个本科大学生,去了部队未必适应,况且你学的又是法律专业,到部队应用空间也不大,这可是前途大事,你要慎重考虑呀”。但自小就倔强的他婉拒了老师的规劝,毅然报名参加了武警广东边防部队的招录考试。考试结束后,他一如既往地名列前茅,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武警边防警官。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入警获评优秀学员的王金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南下广州的火车上,对着窗外飞掠而过的风景,他思绪万千。父母都是东北农村的普通农民,在黑土地上日复一日的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文化,更没有太多的教育方法,只有一句老话常常提起:“儿子,你一定要好好念书,从这里走出去。”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对于祖祖辈辈都只懂得春种秋收的农民来说,是最大的愿景,也是最有可能的途径。这句话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的扎下了根。他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他深信一个跟种地一样简单的道理“辛苦多少,就收获多少”,所以每当晚上在家学习困了,他就打来带着冰碴的冻水洗脸,一遍一遍;每当父母从睡梦中醒来催他睡觉的时候,他都先关上灯,待父母睡着了,再打开灯继续学习。住校后,自习室熄灯了,他就回宿舍学习;宿舍熄灯了,他就坐小板凳在走廊里学。东北的冬天刺骨的寒,但硬是凭着这股拼劲,他从小学到高中,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连续获得县、市和松花江地区“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并成功成为了“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作为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考入了理想中的大学。时至今日,他依然记得父母看到他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那脸上洋溢的抑制不住的幸福,那应该是对他们最大的宽慰吧。他甩了甩头,把回忆埋进心里。广东是怎么样的呢?部队的生活能适应吗?穿上军装虽然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未知的前路、陌生的警营,依然让他热情的心有些忐忑。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王金龙在指导战术小组技战法

    “好钢需淬火,好男要当兵”。一下火车,湿热的气候和白花花的太阳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来。走进单位大门时,太阳底下那“武警广东省边防总队”熠熠生辉的招牌和笔直站立的哨兵,让他忐忑的心里似乎有了些底气。初入警营,首先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一名普通老百姓到一名合格军人的转变、由一名大学生到一名边防卫士的转变。那个时候,部队的大学生干部比例还比较低,数量还比较少,部队对于大学生干部的认可度也没那么高,特别是部分部队生长干部一提起大学生干部,总是嗤之以鼻,总觉得大学生干部“中看不中用”,都心照不宣地划了一条线:“你们这些大学生”!确实,很多大学生刚一进入部队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部队从起床到熄灯,都有严格要求:起床号一响,哪怕有一万个不愿意,也要立即弹簧般的跳下床去洗漱;出操号一吹,立刻就要夹起小板凳、背上水壶冲到操场进行训练;熄灯号一叫,不管你是否收拾完毕都要立马滚床上熄灯睡觉;被子要叠豆腐块,走路要走一条线,还有平日里不管大事小情,事无巨细都要向班长报告,连上个厕所也不例外。大学生平日散漫惯了,心里又自视甚高,但军事体能和作风养成又跟不上步调,长久以来,矛盾越来越凸显。面对这样的局面,他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严格要求,刻苦训练,做一名比“当兵的”更像“当兵人”的大学生!在集训队的五个月里,王金龙始终把自己装在纪律和制度的笼子里,不该做的事一件不做,不该说的话一句不说,每天就是闷头学习和刻苦训练。军体是集训期间的一个必训科目,对于大学生学员来讲也是最难的一个科目。他凭借着自身过硬的身体素质和集训期间的刻苦训练,在一次训练中破天荒的完成了单杠七练习的高难度动作,这在当时的大学生集训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毕竟当时其他学员连三练习都还上不去,很多老兵和班长直呼“不可能”!他的这一个动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些老兵和班长对于大学生“中看不中用”的看法。在集训队组织的仲秋晚会上,他编导并领演的压轴节目《中华武术魂》一炮走红,将整个晚会推向了高潮,也因此整个集训队都知道大学生集训队有个“耍大刀的”学员很厉害!当集训结束时,他因为各方便表现优秀,在182名学员里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学员”并被分配到广东海警一支队。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王金龙战备值班中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顺利度过集训仅仅是开始,部队虽然是一片热土,但要在这里开花结果,只靠梦想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在支队44025艇见习期间,他认真学习船艇管理技术和基层工作经验。因为表现突出,本应在基层实习一年的他,5个月后就被破格调到大队部作政工干事,负责整个大队的政治教育工作。这个岗位在大家的眼里是个苦差事,交接的时候老干事苦笑着对他说:“干事就是干那些别人不爱干的事,你要有个心理准备”。繁重的工作并没有让王金龙畏惧和退缩,会议记录、政治教育、上课备课、台账登记等等,每一项看起来枯燥无味的工作他都认认真真、井井有条。不仅如此,值班期间,他还要带队出海执法执勤,打击走私、偷渡等违法犯罪活动。2004年冬,在一次执行海上抓捕偷渡犯罪嫌疑人的行动中,当执勤快艇贴靠到偷渡木船准备跳帮而偷渡犯弃船跳海的一刹那,他不假思索地跳入海中生擒了企图逃跑的犯罪嫌疑人。当战友们事后得知他不习水性的那一刻,直冒冷汗,给了一个戏谑的评价—“虎”,从此,“拼命三郎”的事迹就在单位传开了。当年年底,他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支队评为优秀干部并授予了个人三等功。2005年初,他因个人表现优异调入支队政治处组织科,不到半年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公选考入总队司令部警务装备处。从基层到支队、再到总队,从船艇干部到政工干部、再到警务参谋,他的每一次转身都跨度极大。隔行如隔山,但他的过渡总是平稳。有人说他爱折腾,但他知道一名大学生干部要想在部队立足、建功立业,就必须不断涉猎新领域、学习新知识,必须通过多岗位的锻炼来全方位武装自己、充实自己。有人说他悟性高,在哪都能适应好,他并没有辩解。那些看起来轻松的转换之间,是他熬了无数个夜、翻了无数遍书、做了一本又一本笔记的积累和积淀,是他连续在办公室加班工作60多个小时,是他脖子、腰都落下严重脊椎疾病的默默付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哪有什么看似轻松,还不都是拼了老命”。机关工作的10多年来,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本领,成了名副其实的“业务通、问不倒”,所有的政策法规、业务数据、疑难杂症,到他那里都是“一口清”,兄弟总队的同行甚至部局和兄弟警种的高参在遇到一些棘手的专业问题时也都向他请教,他也因此入选了公安边防部队专家人才库。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王金龙在检查指导舰艇训练工作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2016年6月份,他实现了军旅生涯的第四次跨领域调整,晋升为司令部训练处处长。让一个入警大学生干训练处处长,很多同事和领导都为他捏了一把汗,毕竟“懂业务”和“搞军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广东总队是全国最大的边防总队,点多、线长、面广,单位类型复杂,人员居全国边防之首。由于执法执勤业务繁重,很多官兵对军事训练工作不够重视,尤其是实战技能和基础体能非常薄弱。上任伊始,他就烧起了“第一把火”,搞“全员练兵”,要求每个单位制定全员训练计划,每名官兵每周必须完成规定的课时和任务。一时间全省哗然,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是新官上任、做做样子,过段时间就好了。马上,他就烧起了“第二把火”,搞“全员考核”,亲自带队,马不停蹄地跑遍全省30多个支队级单位组织军事考核,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士兵,按照标准、逐人过关,不合格的一律通报。一下子基层都炸锅了,从来没有过这么较真碰硬的训练处长,逼不得已,很多以前不愿意训练的官兵主动自己加练,总队训练风气大为改观。之后他又烧起了“第三把火”,搞“会操演练”,组织各个单位进行会操,现场亮相、一较高低,自己先带头指挥示范,由此出现了文中开头的一幕。“三把火”烧完,总队的训练成绩直线上升,在全国的多次比武竞赛中都名列前茅,全省边防官兵也都知道了这么一位不讲情面、严格要求的训练处长,很多以前对这个大学生干部抱着怀疑态度的领导,都慢慢的放下了偏见,开始接受并支持他的思路和做法。   

    “铁汉柔情,知兵爱兵”。其实严厉并不是他的一贯性格,只是岗位带给他的一个附属影响,在严肃的表情之下,他始终保持着黑土地人民的质朴和善良。从最基层的见习学员到总队司令机关的处长,他深知基层的难、基层的苦,所以平日里基层有问题请教他时,他都耐心解答、细心解释,不厌其烦的教方法、讲技巧。基层干部来机关办事,他都主动迎送,热情招待,能当场解决的事决不让基层空跑,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都要给基层一个合理的交待,从不给脸色、耍威风。下基层检查指导时,他从不耀武扬威、小题大做,发现什么问题就指出什么问题,而且主动和基层一起研究解决办法和措施,虽然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时让基层难于接受,但是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实用的工作方法无不让基层称赞,不折腾基层、不为难官兵的工作基调更深为基层所喜爱。他关心士兵,乐于助人,在警务处工作的11年内,他参与征集新兵22000余人,办理退伍士兵21000余个,转改各级士官16000余名,从未出现过差错。他深知,他的一个失误,很可能导致一名士兵失去一次留队或成长进步的机会,甚至影响这个兵的命运。不仅如此,对于在能力范围之内,能帮到他人的,他都会伸出援手。2006年,总队一名文化基础不错的士兵小刘在参加军校招生考试中发挥失常、考入军校的愿望落空。更让人难过的是,由于小刘的专业并非部队急需,在年底转士官时支队未将其列入指标内,年底就要被安排退伍,小刘的警官梦即将成为泡影。王金龙得知情况后,主动与上级沟通,破例为小刘争取了一个留队指标。第二年小刘以高分考入军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边防警官。就是这一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小刘的命运。2013年,四级警士长小张服役期满申请继续选取高级士官。部局在审档过程中发现其有关条件与选取要求不符,计划取消小张的选取资格。了解情况后,他一方面立即指导小张和所属单位补充相关资料,一方面多次通过个人关系与部局协调延期补交资料事。在他的极力协调下,部局最终同意先将小张作为符合条件的预选对象上报公安部审核,最后小张如愿晋升为高级士官。事后小张多次激动的说,要是没有王副处长的帮助,我早就回家种田了,我的今天都是王副处长给的。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连他自己也不记得曾经帮助多少人改变了命运。每到过年过节,总会有很多人打来电话和发来信息对他曾经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很多的人和事他都已不记得了,因为他觉得那些都是他份内的事,都是职责所在。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王金龙在检查海上勤务部署留影

    入警14年来,他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受到各级嘉奖、4次被评为优秀干部、1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当年的“从军梦”不仅照进了现实,也让他的人生变得更丰满。在家人眼里他是一个舍小家、顾大家、干起工作不要命的人;在领导眼里他是一个爱岗敬业、尽心尽力、工作让领导放心的人;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个吃苦耐劳、谦虚谨慎、具有较强感染力的人;在下属眼里他是一个有凝聚力、有向心力、视下属如兄弟的人;在士兵眼里他是一个和蔼可亲、诙谐幽默、能与士兵打成一片的人;在朋友眼里他是一个有爱心、有热心、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但在他自己看来,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好的事,前路未已,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