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寻嵌瓷真迹,问前世今生

发布者:方继勇发布时间:2021-09-05浏览次数:283

寻嵌瓷真迹,问前世今生

 

“非遗传承人团队”在法学院辅导员吕锐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辅导员杜智远老师的指导下,由来自法学院等四个学院的六名学生组成。在此次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于7月19日前往潮州市潮安嵌瓷博物馆,以“‘多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非遗项目”展开调研。从家乡出发,走近非遗、走近嵌瓷,在感受嵌瓷之美的同时,也希望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

潮州古城,历史悠久。很多民间工艺至今仍保留下来,木雕精致,泥塑传神,石刻灵秀,但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是一种鲜为人知的手艺——嵌瓷

其实,生活中处处可见,祠堂庙宇上,屋脊飞檐边,熠熠生辉。远看色彩斑斓,近品寓意非凡,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世间百态,都在屋顶上了,正应了潮汕一句俗话“厝角头有戏出”。



7月19日上午,队员们按照计划约定到饶平县汽车客运站集合,出发前往潮安县嵌瓷博物馆。抵达时时间尚早,幸得运气佳,打扫庭院的阿伯前来开门,团队小伙伴进门参观。

9点左右,初入园林,只觉临湖近水,颇具灵气。

 


墙上一幅幅“巨作”吸引了队员们的眼球,驻足观看。后屋有一筐筐的彩瓷碗,些许花瓶,还有零碎的老爷壶,想必是原材料了。

展厅中的作品主要由两种类型的嵌瓷作品组成,即嵌瓷屏画和嵌瓷灰塑。其中嵌瓷屏画就有著名的二十四孝图等,而嵌瓷灰塑的作品中则有卢芝高老先生的获奖作品《专诸荐鲈鱼》和《十五贯》等。

除了嵌瓷屏画和嵌瓷灰塑这两种作品形式,屋顶嵌瓷是另一种主要的嵌瓷作品形式,它也是最传统的嵌瓷作品形式。嵌瓷作为潮汕地区应用广泛的一门装饰艺术,原本常用于装饰宗祠、庙堂、亭台、楼阁等屋檐,被称为“屋顶上的艺术”。展厅中的可供人近距离观赏的嵌瓷屏画、嵌瓷灰塑、还有瓷盘上的嵌瓷作品则不同于屋顶嵌瓷。

团队一负责采访的成员了解到,瓷盘上的作品自是精工细作,而远处屋脊则以色彩鲜艳为主,形态可以相对抽象,碎瓷加以利用作为花草之类的点缀,可谓“锦上添花”。

 

 

11点多,卢师傅带队员们到“涰玉堂”——一处供外来宾客体验嵌瓷手艺操作的木雕建筑。雨落青瓦,淅淅沥沥的滴水声中,嵌瓷之美若隐若现,屋外的蒙蒙细雨像为这座艺术宝殿蒙上一层细纱,别有一番诗意。

推门而进,长长的操作台,琳琅满目的彩瓷块,工具却很普通,就是一把钳、一把锤,用锤敲制,用钳剪取,钳子并无大小之分,全凭卢师傅十年如一日的娴熟技艺,赋予碎瓷片生命。据说,初学者首先要学会剪一个“圆”,天赋各异,有人要剪个半天,有人则十分钟就完成,不单单剪出形状,还要不断修剪边幅,直至打磨光滑。团队成员们发挥各自的奇思妙想,将手中的半成品拼成“作品”,不亦乐乎。

大家纷纷表示,嵌瓷工艺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毅力的“细活儿”,要耐得住一遍又一遍重复练习的枯燥无味。

 

 

(工作室)就像卢师傅所说,现在的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手机电脑,心浮气躁,即使学习门槛几乎为零,能坚持下来的人也少之又少。

为了传承技艺,许师傅在B站发视频供大家了解与观赏;博物馆还与汕头大学对接,把民间艺术搬到高校课堂,让广大学子感受非遗之美,传承非遗之魂。卢师傅还说,在潮州传统工艺百花齐放的背景下,小小的嵌瓷其实很难发展,怎么让其突破瓶颈,走向创新且持续发展,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午饭后,团队立即前往开元寺参观寺庙嵌瓷艺术的实际运用。雨依然在下,伴着钟声,飞檐屋角的“百鸟朝凤”、“双凤朝牡丹”,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尽显嵌瓷风雅,年代久远的嵌瓷与古建筑相映成趣。

嵌瓷艺术在今天日渐式微,它的前世繁华已经离我们远去,它的今生由我们参与,如何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每一个“非遗传承人”的责任。


文:非遗传承人团队

图:非遗传承人团队

版:杨伊钿